心肺復蘇模擬人——復蘇安妮與她的創始人
發布時間:2019-7-31作者:益聯來源:益聯醫學
半個世紀前,在醫院外的各種現場,無論是發生個例的猝死,還是災害事件導致群體傷害時的呼吸心臟驟停,醫生是愛莫能助,只能目睹生命的喪失;即使由現場將傷病人送到醫院,也因最寶貴的搶救時機失去,醫生無回天之力。隨著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心肺復蘇的出現使這種情況出現了轉變。半個世紀以來,心肺復蘇搶救了無數個不該終止的垂危生命。由此,心肺復蘇也被譽為“世界第一救命技術”。
(圖:復蘇安妮)
心肺復蘇是搶救過程中的重要的一步,心肺復蘇模擬人的出現更是大大提高了這種技術的成功率。而心肺復蘇模擬人的創始人,也正就是當代心肺復蘇的創始人之一、急救醫學的泰斗,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復蘇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
彼得•沙法教授1924年出生在維也納奧地利,50年代,他通過閱讀一位助產士用口對口通氣的方法復蘇剛出生的嬰兒,創造了仰頭舉顏法開放氣道、口對口人工呼吸法。1960年,沙法了解到通過胸外擠壓可以得到相當明顯的動脈搏動,于是他結合之前的呼吸法把他們稱為基本心肺復蘇法。
挪威實業家奧斯曼•挪度聽了沙法的報告后深受啟發,因為此前他的兒子在度假時發生淹溺,但僥幸復蘇了。他深知口對口呼吸法的重要性,所以在1958年11月他專程赴美和沙法會面討論。1959年初,研制了真人大小的第一臺心肺復蘇模擬人:“復蘇安妮”。當時的模擬人只能在吹起時胸部隆起,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復蘇安妮”不斷的進步和現代化,功能也越來越完善。
如今,臨床實踐醫學的發展迅猛,掌握熟練的臨床急救技能也已經是現代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了,普通人學習心肺復蘇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心肺復蘇模擬人的使用也因此得到了普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