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示教模型,分娩助產訓練模型,孕婦分娩模型
發布時間:2018-11-16作者:益聯醫學來源:益聯醫學
臨床助產分產鉗助產術與胎頭吸引助產術,兩者的臨床適應證相仿,但不完全一致,產鉗可以用于頂先露、面先露的頦前位以及臀位后出頭,而胎頭吸引助產術只能用于頂先露。胎頭吸引助產術操作簡便,容易掌握,放置時不需越過胎頭而伸入產道深處,因而不易造成產道軟組織損傷,減少了感染機會。胎頭吸引器不占據骨盆側壁空間位置,旋轉不受限制,較適用于枕后位或者是枕橫位。胎頭吸引器娩出胎頭速度較慢,需要產力配合。而產鉗助產術技術要求高,需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要求施術者檢查判斷正確、產鉗放置牽引恰當,才能減少母兒的損害,但產鉗對胎頭的壓力和牽引力大,娩出胎頭快,對胎兒窘迫等需及時娩出胎兒者應首選產鉗助產術,胎頭吸引器助產失敗者亦可再試用產鉗術。
近年隨著刮宮產率增加,胎嬰兒存活率也有明顯提高,國內外其他報道也類似。剖宮產率增加陰道助產率即相應有所下降,由于中位產鉗胎兒損傷率可達5%~l0%,故過去不少行中位產鉗的病例現已改作剖宮產術。其他如面位、復合先露、額位等異常的頭位,這些往往產程長,胎兒損傷率高,一經發現,均行剖宮產術。雖然如此,在第二產程時多數情況下,產鉗及胎頭吸引等助產技術仍不失為解決產科急癥的有效方法。助產技術種類繁多,各有利弊,其中胎吸術或是產鉗術助產為各家爭論焦點。無論選擇何種助產技術,若方法、指征掌握得當,施術前準確判定胎位,順應分娩機轉,熟練操作。正確保護會陰,母兒并發癥可望進一步降低,同時又可降低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目前助產技術仍是產科醫生的必備技能,而正確掌握適應證,操作熟練,擁有高度的責任心,是提高產科質量的關鍵。
所以,高、中位產鉗對產婦和新生兒的損傷大,已完全被剖宮產所替代;而低位及出口產鉗與胎頭吸引助產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影響與自然分娩并無大的差異,低位或出口產鉗以及胎吸助產是解決第二產程宮縮乏力的良好手段,手術時間短,產后恢復好 。因此,在陰道助產指征明確和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選用胎頭吸引助產術或者是產鉗助產術應結合各種情況考慮。胎頭吸引助產術較適合于基層或產鉗經驗不足的醫師使用,安全性較高。
高級助產訓練模型產鉗助產術適用范圍廣,但掌握較困難。正確的選用陰道助產方法,對于降低剖宮產率,使母兒安全分娩是有益的。
近年隨著刮宮產率增加,胎嬰兒存活率也有明顯提高,國內外其他報道也類似。剖宮產率增加陰道助產率即相應有所下降,由于中位產鉗胎兒損傷率可達5%~l0%,故過去不少行中位產鉗的病例現已改作剖宮產術。其他如面位、復合先露、額位等異常的頭位,這些往往產程長,胎兒損傷率高,一經發現,均行剖宮產術。雖然如此,在第二產程時多數情況下,產鉗及胎頭吸引等助產技術仍不失為解決產科急癥的有效方法。助產技術種類繁多,各有利弊,其中胎吸術或是產鉗術助產為各家爭論焦點。無論選擇何種助產技術,若方法、指征掌握得當,施術前準確判定胎位,順應分娩機轉,熟練操作。正確保護會陰,母兒并發癥可望進一步降低,同時又可降低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目前助產技術仍是產科醫生的必備技能,而正確掌握適應證,操作熟練,擁有高度的責任心,是提高產科質量的關鍵。
分享到: